查看原文
其他

你好,三星村!

增城日报 2020-09-07


袅袅的炊烟,一两声狗吠

满树的木棉花……

一幅幅乡村图画

诠释着朴实、祥和与宁静

今天,小编带大家走进三星村

看看疫情下的“桃花源”

  三星村位于中新镇东北部,距镇政府15公里。该村由西河、鸭母潭和黄泥坑3个自然村组成,总面积8.06平方公里。世居村民姓氏有湛、钟、黄、陈、方等,使用粤语方言和客家方言。



  村内环境优美,干净整洁,基本上找不到垃圾。据村民介绍,每天都有环卫工人打扫清洁,村口虽小,入村豁然开朗,如同陶渊明的《桃花源记》中描述的“初极狭,才通人。复行数十步,豁然开朗”。



鸭母潭村
  鸭母潭村位于中新镇东北部,距离镇政府约15公里。相传,距该地10公里外的双塘村十八湾饭甑潭,有一群鸭母,该群鸭母顺着河水一路而下,游到该地一处深潭后没有折返而留在此游玩,故把该地称为鸭母潭。又传是因地势较低,古今村民经常放养母鸭而取名鸭母潭。


  该村辖红星、上屋、下屋、上中、鸭母5个合作社。世居村民钟氏、方氏,均为汉族,客家民系,使用客家方言。村里不少年轻人选择外出置业,村中适龄儿童就读于合益小学。


  根据村的有关人员介绍,未来这一块老房子将重新翻新,打造成三星村村史馆,让年轻人知古今,认同自身的宗祠文化。


  据介绍,“工属光荣”牌匾很有历史感,由当时的增城县新三区人民政府发赠,是对光荣参军村民的认可。新三区是指现在的福和一带,新一区是现荔城,新二区是现新塘。



  鸭母潭村历史遗存宗祠4个,均为青砖灰瓦,悬山顶,人字封火山墙,两边厢房,现仍作宗祠使用。



  红星祠堂建成约有200年,坐北向南,占地约1000平方米。



西河村
  西河村山多林茂,先祖进来时看到山连山,一条山水聚流而成河,河水由东向西流去,因而取名西河。村辖大街、巷口、西河、冚尾、向迁5个合作社。解放前,西河辖区共分为14个自然村,其中9个自然村村民在抗日战争时避难迁出,最后剩下5个自然村合并为西河村。



  村里“道著家塾”,青砖墙结构,人字封火山墙,木柱撑起精湛浮雕,据说是清代建筑。



  离“道著家塾”100米左右,有棵百年古树细叶榕,属广州市古树名木,桑科,树龄120年。


  西河村是良田众多,吸引了不少外村姓氏前来定居。该村成功培育出了丝苗米、增城香荔等特色农产品,其中,丝苗米产业已初具规模。

  2008年,一位在香港经商多年的老板相中了三星村的生态资源和地理环境,承包了100亩农地作为花场,开荒种植百合、剑兰等花卉。经过几年的发展,村民看到种植百合花带来了可观的收益空间。在此影响下,几个村民纷纷加入,目前该村百合花种植面积已达300亩,共有三个百合花场。

  现存西河桥,坐落于西河村东南面西河河面上,始建于宋代,是该村始祖湛杰之于宋代迁居至此地立村时亲手筹建。西河桥原为木桥,日久腐烂不能使用,于清代重建,改为三孔石梁平桥。西河桥至今仍是西河村村民出田劳作及对外联系的通道之一,是广州市最古老的三孔桥。

  在三星村随处可见小鸟,树梢上、马路边嬉戏,当人们靠近时,丝毫不怕,或许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实写照。

黄泥坑村
  因村建于一条小水坑旁,经常黄水混浊不清而取名黄泥坑。该村辖老屋、新屋、石径3个合作社。黄泥坑村传统民居已消失,均改建为现代化的小楼房或小平房。世居村民姓骆,为汉族,客家民系,使用客家方言。


▲骆氏宗祠远景
  历史遗存有骆氏宗祠、黄泥坑门楼。骆氏宗祠,其中新屋、石迳宗祠已倒塌,老屋宗祠始建于1815年,重修于2015年,坐北向南,建筑面积130平方米。黄泥坑门楼,始建于1820年,重修于2015年。
▲黄泥坑门楼

源:增城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、增城古村

编辑:刘晓雯

编审:黄家荣

审核:曹剑萍

增城区融媒体中心出品

合作、报料联系小编微信号 :zcrb-qmt


公益视频《上班族专用防护指引》

↓↓↓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